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教发首页 >> 教学资源 >> 正文

教学创新大赛国赛案例 | 打造“生”临其境,潜移默“化”的课堂:生物化学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2-10-26    作者:     来源: 南京课程研究中心     点击:

                                                                                              

一、课程简介与发展历史

生物化学课程是国家一流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3学分,64学时,其中线上16学时,线下48学时。课程揭示了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发展规律,是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其它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自2003年起,已开设19年。课程经历了创立期、雏型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关键时期(图1)。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开课前的学情调研,发现本课程在教学上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问题一  

第一门专业课

学生学习迷茫

导学资源欠缺


      本课程是本科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不清楚学什么,如何学。现有的学习资源更多方便教师教学,很少指导学生学习,学习体验较差,不能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二

多学科蕴素养

学生能力偏弱

深度训练不足


本课程交叉了食品、生物、化学、数学、人文等多个学科,对学生跨学科应用能力与科学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之前几乎没有训练过如何联系生化实例解决多学科问题,深度训练欠缺。

          问题三

重终结轻过程

评价方式单一

考核结果失真


      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偏重终结性评价和学习结果,缺少过程性评价,忽视了个体差异和课程特点。单一的考试成绩不能满足评价学生思维品质、应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需要,评价效果真实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

三、教学目标与创新思路

1. 课程目标确立

      针对上述教学问题,课程团队深入分析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根据本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和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确定相互关联的课程目标和思政目标(图2、图3)。


2. 创新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秉承“内化综合素质,深化复合知识,强化应用能力,固化学习成果”为教学理念,树立了“以融合专业与素养的教学内容为重点,以良好学习体验的导学资源为载体,开展启发与探究式教学活动,实施分段任务和挑战训练”的创新思路,采用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打造“生”临其境,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图4),实现培养“厚基础、善应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课程目标,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四、教学创新举措

1. 制定了基于一致性建构的教学设计,支撑教学目标

分层设立了可评可测可实现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可支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结合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效率(图5)。


2. 构建了“生”临其境的教学内容体系,内化综合素质

构建了统合课程知识和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图6)。课程内容强调结构与代谢生物化学,突出与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等其它专业课程的联系。同时将科学素养融入教学内容,精选与知识点密切联系、可读性强的15篇科学著作与文献作为阅读材料,结合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我国生化学家的科学成就,串联重要知识点(图7),使学生如同亲历历史,深入主动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

3. 打造了导学分级的“线上线下”资源,深化复合知识

制定了导学分级的“线上线下”学习手册(表1)。按学生能力,分级设置“线上线下”资源,大幅拓展教材、课件、知识点视频的内容。“线上”分区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基础区立足基本知识原理,拓宽知识广度,涵盖50个核心知识点和25个拓展知识点的视频、课件,配套335道试题、30道讨论题、54道典型例题和12次每周知识点总结;提高区聚焦学科前沿,挖掘知识深度,包括近5年38篇前沿进展、24篇文献阅读和52道复杂问题解答,集成学生学习手册,创设良好的学习体验,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学会自主管理(表2)。

“线下”侧重高阶内容,指导学生课堂学习,让解决高阶问题成为“线下”学习的常态。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法分级设置线下讨论题,体现分层教学和学科融合。精选55道国内外最新教材和最近考研试题中的新问题、新方法、新经验,交叉融入食品、生物、物理、数学、人文等多门学科知识,加强了对传统食品发酵过程、酿造工艺中有关代谢问题的新思考,通过拾级而上的分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深化了学生的复合知识(表3)。

4. 开展了理实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强化应用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解决与大食品(加工-质量-代谢)、大健康(生理-营养-功能)相关的生化问题(图8)。“线下”导学单中90%以上中高阶讨论题为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由教师指导每组完成7次分组汇报和7次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解决20道以上的案例分析,在具体问题的研讨中,解决学生应用能力偏弱的问题。

5. 实施了“润物无声”的分段任务式教学,固化学习成果

将课程思政融入翻转课堂、前沿新知、复杂问题、跨章节,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运用学习通、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开展分段任务式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知识体系,形成稳定地个人和专业素养(图9),固化学习成果。

6. 建立了多元立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有效学习

以教师、学生和同行为评价主体,定性和定量评价为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为评价方式,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效果。采用情感小论文的定性评价结合李克特量表问卷的定量评价,探索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图10),后续将引入档案袋法和基于大数据的语录分析法,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五、创新成果与示范推广

1. 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显著提高

教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教学班成绩均值显著高于传统班(表4),问卷量表显示,良好的教学、有效的互动、合适的评价、清晰的目标等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表5)。授课学生获得了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三等奖,“挑战杯”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近三年学生在食品虚拟仿真大赛、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数量、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数量方面,大幅提高(图11),平均20%毕业生选考生物化学并考取硕士研究生。以蒋力源同学为例,2018年他学习了本课程,成绩为80分,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后续获得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南部赛区一等奖,发表2篇论文,申请1项发明专利,2021年考取了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

2. 团队教师潜心教学,成果丰硕

近五年授课教师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在省级教学比赛获奖4项,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项,省级以上人才称号3人次,校优秀主讲教师2人,学生评教成绩高于院系平均分。指导学生在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主持3项省级教育教改研究课题。


3. 在应用型高校和同类专业中产生较大影响

团队成员连续4年开展全校公开示范课8次、校内外教学沙龙20次,2018年作为核心课程说课汇报人,在省高校专业活动周上,介绍教改经验。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同类专业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得到教指委专家的积极评价与肯定。



上一条:混合式课堂的12条教学设计原则 下一条:常见的专业大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