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强化“两研读,一思考”,升级站位
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顶天立地”原则。目前,不“顶天”的问题比较普遍。“顶天”就是要开阔视野、提升站位,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更高层次和更广维度审视课程、重构内容,提升其时代性、引领性。要对接重要讲话精神,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接行业发展前沿,落实重要文件精神。课程顶天,任重道远,关键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两者缺一不可。高校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对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都有自己的一套,这里我只就如何提高思政素养提出三点建议:
(一)建议一:深入研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的重要讲话,参考“新思想进专业课指南”(附件2),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主题。
分享几个“读讲话,上层次”的例子。
有位老师教了一门课叫《营养学基础》
她最初拟定的课程思政主题是“营养强身,健康生活”,后来她把这个主题改为了“营养为民,健康中国”。四字只差,天差地别。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我建议她读一读“讲话”,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教《营养学基础》这门课?学生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她从“讲话”里读到了下面这些内容: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我讲过,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她从“讲话”里悟出来下面这个道理:
学好这门课价值,决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吃好喝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这门课事关人民健康,事关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学好它才能落实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全周期健康服务,才能为健康中国做贡献。
站在这样的高度审视课程、重构内容、设计教学,不想课程思政都难啊!
有位老师教了一门课叫《新媒体文案策划》
他咨询这门课程的思政主题如何定?我拟了两幅“对联”送他:
上联: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下联:义不容辞写出中国好故事;
上联:守正出新创新网言网语;下联:尊法自律呵护网络生态。
这两幅对子是如何拟出来的?朋友们,去读一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篇讲话,去读一读《论&宣传思想工作》,去读一读《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读后你就全明白了!
所以从今天开始,单位再组织政治学习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研读讲话——结合自己所做的工作读,结合自己所教的课程读,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读,这样你的课就一定能教出新高度、新境界、新格局。
用两句话总结我的核心观点:
不读......讲话,讲不了思政课程;
不读......讲话,做不好课程思政。
(二)建议二:深入研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教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类重要文件精神以及课程所涉及的行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等,进一步优化建设重点和方向。
分享一个“读文件,上层次”的小故事。
有位西安的老师教了一门课叫《客舱服务》
我马上登机了,她发来一条微信:这门课程如何课程思政?
我是一个飞行达人,习惯飞机上“高空备课”(网络没信号,工作更高效)。但这次例外,一上飞机我就开始关注空姐:真诚甜美的微笑、得体大方的服饰、严谨专业的服务、团队默契的配合、遇到气流颠簸时的沉着冷静……我的电脑关机,我的大脑飞转,电影《中国机长》在脑海中闪现、领导接见英雄机组人员的新闻在脑海中闪现。飞机一落地,我第一时间打开手机,迫不及待地给那位教准空姐的空姐老师回了一长长的短信:
就《客服》这门课的课程思政主线,提出两个方案:
方案一:“一贯彻、四学习、三敬畏”
一贯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四学习:学习忠诚担当、忠于职守的政治品格和职业操守;学习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学习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和勇敢精神;学习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三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
方案二:“两高、一超、四素养”
两高: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超的技术水平。
一超:超强的应急反应能力
四素养: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
这个“一四三”和“二一四”的概括有依据吗?朋友们,去读一读《关于表彰成功处置险情的川航3U8633航班机组和个人的决定》,去读一读《深入开展向“中国民航英雄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学习活动的决定》,你就全明白了。
说实话,读文件确实挺枯燥的。但是,如果你有目的地去读、有针对地去读、带着问题去读,这件枯燥的事就会变得像寻宝探险一样刺激而有趣。这是我过去十多年文秘工作最深刻的体悟。
不读……文件,讲不了思政课程;
不读……文件,做不好课程思政。
(三)建议三:深入思考一系列问题——假如你拥有自己想要的所有资源和支持,你会把你所教的课建设成什么样子?假如你今天所教的学生10年后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他拟一段颁奖词,你会如何描述他?假如学生把我们所教的知识都学会了、技能都掌握了,他们能做什么,能对整个社会、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反之又会怎样?
不要说这些“假如问题”是在引导你“画大饼”,心中有愿景,眼里才有希望,脚下才有力量。
不要说我们教的学生基础差、没潜质,作为老师只要我们所在的学校能出过一个优秀毕业生,我们都没有资格说这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在很多场合我讲过“母猪人工授精”课程思政的故事。
有位江苏的老师问我:“母猪人工授精这个知识点如何融入思政元素?”
我问:“学生为什么要学母猪人工授精技术?学会母猪人工授精技术有什么用?除了对自己找工作、混饭吃有用,还有什么更大的价值?”
她答:“利用动物的繁殖规律,提高生产效率,培育良种,为优质优量生猪生产做贡献,满足老百姓有肉吃、吃好肉的需要!”
我问:“要想把这项技术学会学好,需要具备哪些品质?你心目中最优秀的畜牧兽医人是什么样子的?”
她答:“一懂两爱的农业情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朋友们,你说这“问答”中有没有“思政元素”?
有位老师教了一门课叫《烘焙技术》。
他问我:“我是一名非思政的专业课老师,我怎么在课上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我就教学生烤一款面包,你说怎么思政?”
我反问:“除了教学生烤面包的技术,你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教给学生吗?你说总书记要求的‘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是不是爱国爱民?”
这不仅是!而且是接地气的能落地的“爱”。你想想,如果一个烘焙师把对客户发自内心的“真爱”融进面包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那他会如何烤面包?他烤出来的面包将是什么“味道”?
我出去讲课,常常听到这样的“需求”:我们要听实操不要听理念,你就给我们说说怎么做就行!但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怎么做”等行动层面上遇到的问题,根子在“我是谁”(身份)“为了谁”(使命)“为什么做”(价值)“做好了会怎样”(愿景)等意义层面上没有想明白。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学校领导制定政策、部署工作时脑子里始终装着这三个问题,工作中不断回答这三个问题,立德树人的主题就会自然凸显,学校发展这篇“作文”就不会跑题。
教什么?如何教?为谁教?老师备课时脑子里始终装着这三个问题,教学中不断回答这三个问题,课程思政的主题就会自然凸显,教学创新这篇“作文”就不会跑题。
学什么、如何学、为谁学?学生步入大学生活后脑子里始终装着这三个问题,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回答这三个问题,修身立志的主题就会自然凸显,大学生涯这篇“作文”就不会跑题。
建议在“两研读,一思考”基础上,重新定位课程的主题、意义、目标等内容。
02
做好“三结合,一概括”,突出特色
以上主要说的是“顶天”,下面说一说“立地”。课程思政要“立地”就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在“特色”出成果。
(一)结合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的课程思政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思政是有区别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重点是什么?我们要按照前述“两研读一思考”的要求,在深入研读《职业教育法》《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职业教育专业简介》等基础上,设计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与方向。
下面我们一起研读一段《职业教育法》的内容: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这段话是我们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基本遵循,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一观两育三精神”。“一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三精神”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很多职业院校老师在申报材料中都提到“工匠精神”,其具体内涵是什么?我们再一起读一段“讲话”: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段话把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在精神谱系中的地位都界定好了,我们的任务是深入理解这段论述并将其融入课程中。
(二)结合学校办学定位
学校的办学定位一般会出现在学校官网首页的学校简介和学校章程中。办学定位包括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等。了解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对于设计有特色的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
举几个我曾去做过师培的学校的例子
齐鲁理工学院,是一所在济南和曲阜两地办学的理工类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大力推进以齐鲁文化为内涵的养成教育,培育有齐风鲁韵的理工人才”。
“齐风鲁韵”,多么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思政元素主题词!
塔里木大学,是一所由王震将军创办并在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的地处边疆的农科高校。学校提出“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培育出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胡杨精神,彰显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的发展战略。
南泥湾精神、抗大作风、胡杨精神、兴疆固边……这些带着历史感、故事感、画面感、使命感的关键词作为课程思政的主题词,多么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被誉为黄河流域的“黄埔军校”“黄河技干摇篮”。其校歌唱到“水专、水专,济济腾欢。断金攻玉,敷土奠川。源开民生裕,流畅国用赡。障颓波,挽狂澜,大业一肩担。”
“源开民生裕,流畅国用赡”的家国情怀,“障颓波,挽狂澜,大业一肩担”的担当精神,“断金攻玉,敷土奠川”的奋斗作风……这些从其办学历史中走来、带着水利人特有气质的“关键词”是多么好的思政元素啊!
集美大学,前身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8年以来在厦门集美学村创办的系列专门学校。其办学章程中提出坚持“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以“诚毅”为校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嘉庚精神”、“诚毅品格”,这不就是独具集大特色的思政关键词?!
此外,东北林业大学“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 山西大学“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传统,河南工业大学“崇尚科学 勇于探索 报国兴学 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德能兼融、行知合一”的行知精神,四川外国语大学“海纳百川,学贯中外”的校训,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做事才能成长,多做事、做难事、认真做事才能快成长”的“做事”文化;北京警察学院“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警校要求;海军航空大学“琴心剑胆、知行合一”的军校校风。还有滨州医学院的“仁心妙术”、 梧州学院的“厚道豁达”、 北京铁路电气学校的“飞驰天地间”、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我曾梳理过去我去过的近百所学校的“文化标识”,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特色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都是从学校筚路蓝缕的创业史中孕育出、带着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烙着学校传统并影响着学校未来的不能忽视的课程思政“特色词”。
(三)结合专业类别和课程类型要求
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林、医学、教育、艺术等7类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基本要求,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课等3类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重点,《纲要》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优化特色和亮点的概括
立足以上“三个结合”,优化“一个概括”即特色和亮点的概括。目前很多方案中的“特色和亮点”部分的概括普遍存在特色不特,亮点不亮的问题。
一是建议可以从教什么(内容)、如何教(方法)、教会了没有(评价)、由谁教(教学主体)、用什么教(教学工具设备)、在哪里教(教学环境)、为什么这样教(教学理念)等某个或某几个维度思考、提炼特色和亮点;
二是建议把特色和亮点进行结构化概括,将实践做法上升为经验,将经验概括形成可供同行借鉴的“模式”。教学恒久远,模式永流传。
03
克服“两倾向,一缺少”,提炼主线
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主题突出,润物无声”的原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把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起来,既理直气壮凸显主题,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目前许多申报材料有“两种倾向”需要注意克服,同时有“一概括”需要加强。
(一)克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倾向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思政主题的选择、融入的方式方法都应服从服务于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目前有的课程设计为了把“思政”凸显出来,削弱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投入。
有人问:思政的内容在一节课占多长时间为好?
我答:一分钟都不占,每一分钟都有最好!
有人问: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课程思政?
我答:哪一节课可以只教书不育人?没有!每一节课都要课程思政,只不过有的是有形的显性的“内容”融入,有的是无形的隐性的教学方式的融入而已。
我认为,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课程思政不存在“思政”挤占“专业”的时间问题。之所以出现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问题,主要还是“两张皮”的问题。
(二)克服食多不化、杂乱无序的倾向
有些课程为了凸显“思政”,在教学目标部分、在教学实施部分罗列了大量“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当成了一个筐,什么好东西都想往里边装;有的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设计中每个知识点都对应一个不同的思政元素,元素词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教学内容关联度低,元素词之间缺少关联,想起一出是一出;有的则相反,见森林不见树木,课程目标中列了一个看上去和专业结合挺好的高大尚的思政元素,但后续教学过程中的看不见了下文,等等。
(三)强化课程思政主线的概括
出现以上两种“倾向”的根子在于缺少“整体设计”,即缺少清晰的、一以贯之的主线(或者叫灵魂)。我们党曾把贯穿于*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统称为“*思想的活的灵魂”,并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表现在他的全部科学著作中,表现在以他我代表的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中。
思政元素就是课程“活的灵魂”,就是课程的“核心价值观”。课程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或者价值观没有“核心”,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我们挖掘、提炼、概括课程思政元素也应像概括思想的活的灵魂那样,将课程思政的主题提炼成几个准确、科学的关键词,并将其体现于课程的全部。食多嚼不烂,与其在一门课程或一个教学案例中列一堆思政元素,每个都蜻蜓点水,不如聚焦一个核心点、一条主线,深入、全面展开更好。
我在“课程思政认知升级与设计创新”课程中举过荆波老师所教《急救护理》课程思政主线提炼概括的例子,并提出了一个概括主线的流程:发散聚敛,先量后质;分类归组,逻辑递进;观点先行,以上统下。
主线有了,课程有了“魂”,铸魂育人的“思政”与增智强能的“课程”就成了一回事、一个人,就不会担心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了;
主线有了,课程价值观就有了核心,思政元素的关键词选择就有了标准,就不会担心食多不化、杂乱无序了。
提炼一条体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特色的思政主线,并将这一主线一以贯之地融入课程整体设计的所有部分(名称、主题、意义、思路、实施、亮点等),是多数材料要下功夫的地方。
04
注意“一落实,两一致”,凸显效果
“一落实”是指在整个课程思政的设计要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迭代”的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两一致”是指要突出课标、整体设计、教案三者目标的一致,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一致。
(一)以申报材料的教学设计部分为例,谈一谈“一落实”
目前,有的教学设计明显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内容为中心的。比如,有的前面分析了学情,后面却没有依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学情分析只是摆设;再如,有的把教学过程搞成了老师一个人的思政“故事会”,默认为“我讲了,学生就懂了”。
有的设计也明显不是“产出导向”,而是纯“供给导向”。对于课程思政来说,学生思想认知、情感态度、行动习惯等方面的积极改变就是课程的“产出”。有的教学设计整体上明显是“有什么就教什么”“老师喜欢什么、懂什么就教什么”,而不是以“支持学生改变需要什么”为内容选择和教学设计的依据;有的教学设计简单堆砌了大量的“英雄人物”“重大工程”等素材,老师没有分析,学生没有参与,这种设计要想触动学生、促进产出是很难的。
(二)再谈一谈“两一致”问题
在课标、整体设计、教案这三个文本中,课标要起统领作用,整体设计要落实课标要求,教案要贯彻整体设计的思路。但目前有的申报材料中课标、整体设计、教案中都列了思政目标,但是每部分都自说自话、各说各话,没有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科学系统。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回答“教什么”的,教学过程是回答“如何教”的,教学评价是回答“教会了没有”的,整个设计要前后呼应,铁板一块。
目前,有些申报材料中单看“目标”“过程”“评价”好像都挺好的,但“三好”放一起却不是好上加好。比如,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参与和互动,但不是围绕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展开的,针对性不强;有的设计虽然对目标进行了知识、技能、思政(素质、价值观)分类,但是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却都是教知识、练技能的招式,少见匹配价值观类目标的教学方法;有的设计虽然教学评价部分的“方案”写得挺漂亮,但却少见立足思想状况评价特点的评价策略。
05
落实“五统一、五策略”,重视评价
课程思政效果如何评价?这是每次培训问答环节,老师们必问的一个问题。教育效果评估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更难,这是一个公认的难题。
(一)每次回答这个难题我都讲两句话
第一句:“难评价的有价值,有价值的难评价,这是评价的一般规律。”
知识学到了没有,通过考试就能评价;技能学会了没有,通过实操就能评价。但是,如果你想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无论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说,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都比其拥有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更重要、更有价值,所以也就更难评价。我们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当你选择了课程思政这套“全国卷”,也就意味着你已经选择了要面对最后一道高阶性的难题——思政教育如何评价?
第二句:“评价的问题不是出在评价上,而是出在目标制定上。”
教学目标定得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不具可评价性,这是造成评价难的罪魁祸首。第一是要善于把面向专业的人才培养“大目标”,转化为面向课程建设的“中目标”,再细化成面向课堂教学的“小目标”;第二是要善于把表征学生内在变化的“内隐性动词”,具体化成表征学生外在变化的“表现性动词”。举个例子,“理解”就是一个表征人的内在认知过程的内隐动词,你不能钻进学生脑子里看看他理解了没有。但“举例解释”就是一个可观察的外显的表现性动词,能举例说明就证明理解了,反之则证明没有理解。把目标具体化和外显化,课程思政的评价就不难了。
以体育课为例,请比较一下下面一组目标表述,你觉得哪个更具有可评价性?
1.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2.培养学生具备拼搏进取、公平竞争、诚信友善和团队协作的体育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不畏艰难、坚韧不拔、追求卓越与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风貌,公平参赛、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的基本态度,品行端正、珍重友谊、珍惜荣誉的优良品格。
4.在篮球比赛中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能做到克制自己,宽容和理解对方,能做到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正确应对失败和挫折。
很显然,以上4个“目标”的可评价度是递增的。从“体育精神”到其具体内涵“拼搏进取、公平竞争、诚信友善和团队协作”,再到“公平参赛、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再到“篮球比赛中克制自己、宽容理解对方”,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到中观的课程建设目标,再到微观可测量的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的过程。
大目标把方向,为“人”画像——科学回答这个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人物画像把“特征”刻画得越鲜明,就越容易从人海中识别出来:这样的学生就是我们专业的!
中目标管过程,为“课”画像——科学回答这门课要完成什么任务?课程画像把“任务”开列得越详细,就越容易在“料石”中筛出来:这块料是我们课程需要的,那块是不需要的!
小目标定标准,为“教”画像——科学回答这个单元要教会学生什么,会到什么程度?教学画像把“标准”确定得越具体,裁判也就越容易准确快速打分。
(二)每次回答这个难题,我都会呈现三页PPT
第1-2页PPT主要讲的是评价原则问题。
马克思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一把钥匙开一把
锁。只有认识思政教育评估这把“锁”的结构和特点,我们才能找到打开它的“钥匙”。
1.“四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有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思政教育评价是依据思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的评价活动——这条决定了“目标”对于“评价”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讲过。
第二,思政教育评价是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思政教育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活动——这条决定了你的“评价方案”中要说明,你是如何收集信息的?你收集了哪些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你收集的信息是否全面、科学、系统?目前一些信息化技术为采集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三,思政教育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对思政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测定和评议的活动——这条决定了你的“评价方案”中要明确回答:你依据的评估标准是什么?采用的评估方法有哪些?要素、过程、效果是如何评价的?等等。
第四,思政教育评价是对思政教育活动是否满足人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和评估的活动——这条决定了你的“评价方案”中要回答:经过你的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生了哪些积极的变化,变化的程度如何,这些变化满足了社会、行业、岗位的哪方面的需要,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些变化真发生了、需要真满足了。
2.“五个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对人的思想变化进行评价。人及其思想的特点决定了这种评价必须坚持以下五个统一:
(1)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统一
这一点强调的是,课程思政评价不仅要评学生知道了什么(知识),还要评价他因“知道”后更看重是什么(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支持学生将知识内化形成思想品德,并外化成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很多老师认为,课程思政评价主要是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虚的东西,这样认为是不对的。认知变化是价值观变化的前提和基础。不了解党史知识,爱党的情感就是无源之水;不学习道德规范、法律知识,崇德守法的态度就是无根之木;不懂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了解中国制度的基本知识,又何谈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相统一
这一点强调的是,课程思政评价不仅要评学生知道什么和看重什么(内在),还要评价他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外在),不仅要评价他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情况(内在),还要评价他在改造主观世界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的情况(外在)。判断一个人的思政素质的高低,主要不在于他懂多少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怎样,也不在于他能讲出多少思政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他做得咋样。判断一个人的思政素质的高低,必须以他的行为特别是长期、稳定的行为(习惯)为依据。
(3)现实评价与潜在评价相统一
这一点强调的是,课程思政具有超越性,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课程思政的评价既要包括对学生当下现实表现如何的评价,又要包括对学生潜在的未来会怎样的评价。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产生的影响,并不都是可以立马表现出来的,往往有一个有潜到显的过程。今天你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善”的苗,开花结果可能是将来多年以后的事。所以,思政教育评价不仅要评当下“插秧栽苗”的情况,还要评未来“开花结果”的情况。
(4)个体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统一
这一点强调的是,课程思政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既要有老师、专家等对学生的思政素质的评价,又要有家庭、单位、国家等社会组织对人才的评价;从评价对象上看,既要善于对某个学生个体的思想状况进行个案分析,又要善于从整体上对班级、专业、学校等不同层面进行宏观人才画像。在“课程思政效果”部分关于优秀毕业生的举例就属于个体评价,关于“集体荣誉”的展示就属于社会评价。
(5)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统一
这一点强调的是,课程思政评价既要重视通过考试考核等方法对学生掌握的思政知识进行精准评价,或者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外在表现评价的量化水平和精准度,又不要过渡依赖、盲目崇拜定量、精准化的手段,要知道思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其效果和价值的因素不是单一和确定的,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相关因素。思政评价的对象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都是潜在的、变化的。对其进行完全量化、精准评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数据不是万能的,不要过渡的迷信它。在对人的评价问题上,有时候人的“感觉”可能更靠谱。课程思政的评价要用“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既要有现代技术设备的检测指标,又要有老中医的望闻问切。
举个例子,帮大家理解一下以上“五个统一”。
我儿子上初中时喜欢打篮球,一场比赛打完。
我问:这场比赛打得咋样?
他说:对方球技一般(知识/技能评价),但球风挺好的(价值评价)!
他说:他们都挺懂规则、守规则(内在评价),每次防守犯规后都会主动示意:我犯规了!(外在评价)
我问:最后几比几?
他说:我们2:3输了(精准评价),但教练对我们说,你们虽然输了,但总体上打得很拼,很不错!(模糊评价)
他接着说:我们现在是打不过他们(现实评价),但我们是初中队,他们是高中队,他们每个人的块头都比我们大,我们要是长到他们那个年龄肯定比他们打得好!(潜在评价)
他接着说:在总结时,校长表扬我们队有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个体评价),老师和同学们都给我们竖大拇指:你们真牛!(社会评价)
3.“五大策略”
第3页PPT主要是讲的评价策略问题。
实际上下面我要说的这五种策略不是什么独门绝技,而是我们很多老师日用而不觉的老方法,只不过没有用在课程思政评价上而已。
(1)目标对照法
就是把课程思政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不同维度的子目标,形成目标体系,然后进行定期检查、通报进度,最后在进行目标完成情况总结。这不就是很多学校正在使用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在课程思政上的应用?
(2)素质测评法
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思政素质测量指标,建构测量模型(定要素、赋权重),制定测量方案,对学生进行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这不就是很多学校每年都开展的教职工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的课程思政版吗?
(3)实验评估法
就是研究者根据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进行教育实验,进而对实验对象的活动加以观察、记录、分析而直接获取资料,以作为判断的方法。这不就是很多中学正在开展的“实验班”“平行班”的概念吗?
(4)自我反思法
就是根据被教育对象的自我思想解剖、自我行为检查、自我思想发展历程分析等信息来判断思政教育效果的方法。还记得当年你入团入党时向组织提交的思想汇报吗?还记得岁末年初你在组织生活会上的自我剖析发言吗?这些都是自我反思法的现实版,你也可以试着迁移到课程思政评价上。
(5)实践评价法
就是根据社会实践的客观结果来衡量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方法。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评价方法。“写实材料”“现实表现”等考核评价干部时提交的材料,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实际工作表现的跟踪调查,等等,这些都属于实践评价的形式。
以上五种评价策略不是课程思政评价的全部策略,肯定还有第六种、第七种……等待者大家一起去探索和发现。
上一条:常见的专业大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点 下一条: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开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