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教发首页 >> 教学资源 >> 正文

今天,思政教育这样融入专业课

发布日期:2021-05-20    作者:     来源: 文汇报     点击:

复旦大学五位教授分别在五间教室同时开讲课程思政示范课

上世纪80年代初,我高考选了环境专业,跑去问班主任这个专业毕业后做什么,老师思考良久,说可能去环保局,是一个比较清闲的单位;而时至今日,在我们国家,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为何要在国际上争取碳排放权?因为碳排放量对发达国家意味着享受的程度,但对发展中国家,也许事关生存发展。”……这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为全校教师开讲《环境管理》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内容。

日前,复旦大学举行课程思政建设现场交流推进会,五位教授分别在五间教室同时开讲,听课学生包括党委书记、校长和全校教师。这次交流旨在通过示范课展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破解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之间的两张皮现象。

专业课程每个细节,都可融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此次示范的五门课程,除了包存宽主讲的《环境管理》以外,还有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苏长和的《国际关系导论》、化学系孙兴文的《有机化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沈皓的《核技术概论》、基础医学院刘琼的《组织胚胎学》。这五门课都已列入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这五门课中有三门是理工类专业课。据介绍,这是因为过去100多年中,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大多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年轻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当他们习惯于课堂上所接受的都是发达国家案例时,也许在遇到问题时习惯向西方世界寻找解决方案

复旦大学教务处负责人徐雷教授称,学校曾做过调查,许多教授平时授课确实在课程中融入对学生价值引导的内容,只是不成体系。

比如他曾在听物理系一位教授上课时,发现这位教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回看某天的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并开展讨论,那一期节目介绍的是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发展。

此次展示课上,核物理专业教授沈皓就从公式的严谨推理,谈到核技术的利用,再谈到老一辈科学家对核技术的贡献,鼓励年轻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默默无闻人。最后,她按惯例为听课学生布置回家作业——听一听歌曲《马兰谣》,从中感受爱国情感。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卫教授听完课感慨道,沈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核裂变和核聚变基本原理讲得很清楚,而且还把两弹一星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课堂上花费时间不多,但对教师和教材提出了全新要求

其实,每一节专业课上,也许只是几句话、几张PPT,并无需太多时间,但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来说,却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激发起爱国情怀以及责任和担当意识。这是不少教师听完课后的感触。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背后却需要专业课程老师长期的积累和精心的备课,甚至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备课组。据了解,复旦大学很多院系都已组建强大的课题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以此次《有机化学》概论课为例,孙兴文教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还介绍当代中国科学家对有机化学的主要贡献,比如,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首次完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2015年,屠呦呦由于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更早则有中国科学家黄鸣龙,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化学反应,沃尔夫-基斯内尔-黄鸣龙还原反应,成为长时间以来唯一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新中国成立伊始,黄鸣龙冲破种种阻力,从瑞士携妻带女回到祖国,还带回一批仪器设备,投身新中国的科学事业。

这样的教学,老师不再可能照本宣科。化学系王全瑞教授介绍,除了本身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外,还必须对知识背后的历史乃至科学文化都有深厚积累。为此,化学系专门组建课题组,教师们共同研究课程、共同备课。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据悉,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教师分类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未来还要通过教材建设,编写更多体现价值引领、兼具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的好教材。

 

上一条: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 下一条:工科专业课如何进行课程思政-12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