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来实施的。虽然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教师都是通过有声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伴随着有声语言的手势、身体动作、姿态和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也在向学生传达信息。它和有声语言互为补充,使表达更为简洁,传递的信息意义更为明确,鲜明的视觉呈现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盛宴,建立视听同步的学习渠道,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和谐分工。因此教师有必要掌握有关肢体语言的相关知识,认识肢体语言的特点及规律。
肢体语言的定义
所谓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肢体语言也是教师、演员或主持人的必修课程。
狭义的肢体语言专指通过表情和动作表达出的人与人的交流信息;而广义的肢体语言则可延伸至行为动作之外,如个体嗓音特质、说话速度,判断接话时机的方法,以及由衣着打扮形式或佩戴的物品所传递的信息,与特定环境空间所欲营造的气氛等。
肢体语言的运用原则
教师使用肢体语言要准确适度、自然得体并吻合学生的心理感受。要用好肢体语言,有几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循:
(1)师生共意。也即教师的肢体动作所想表达的含义与学生理解的含义应该是一致的。教师一举一动的语言意义如果与学生理解的有差异,那就是南辕北辙了,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2)内容需要。肢体语言能够影响学生期待心理和接受效率,但其一定要建立在有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也即教学内容的表达确实需要肢体语言的配合,而不是肢体动作无关教学主题。
(3)少而精。即教师上课不可以举手弄足地“舞蹈”不断,动作要适可而止。适量,才给力;精练,才引人。教师在一节课中,偶尔使用肢体语言表达重点、维护秩序或强化形象,都是可以烘托教学效果的。
(4)风格稳定。即教师的肢体动作需要有统一风格,让学生惊叹的动作尽量少。教师的肢体语言一方面有自己通过学习得到的表达方式,也有教师长期教学养成的固定动作或表情。关键是对一位教师来说,一门课程的肢体语言风格要统一,以免让学生误解。
(5)审美性。即所有肢体语言都要给学生审美感,不能杂乱无章和龌龊。例如:从服饰角度看肢体语言(物体语言),对于男教师来说,过分花、身上颜色太多浓、过分凌乱、破衣裤和帽子等都不能给人以美感,女教师穿露肩装、透视装、过分裸露、短小或紧身等,都是不合适的。
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千万不要忽视肢体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关于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课堂教学组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可以分为课堂用语、课堂用语+肢体语言和肢体语言三种。课堂教学的组织,一流教师用眼神,二流教师用语言。有研究表示,课堂教学组织83%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呈现,只有17%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表达的,足见肢体语言用于组织教学的功能。
(2)用于增进师生情感。教学过程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一连串过程,也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肢体语言可以体现施教者的情感、意志与个性,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产生认同和迁移时,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3)用于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的动机越强,学习的成功率也越大。教师肢体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在性信息,极易吸引学生的目光,因此教师多元形态的肢体“表演”,能帮助学生进行判断、推理、想象,并建立对教师的信任和好感,从而架构学生的认知模式,激发出对内容的兴趣。
(4)用于突出教学重点。面部与身体富于表现力的动作,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教学肢体语言的辅助功能可以表现在吸引、印证、补充、解释等方面。当教师用有声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时,声音带给学生的听觉刺激是短暂的,容易被忽略,而动作的视觉刺激较声音更能留下印象。
(5)用于调控教学进度。优秀的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娴熟地调控教学进度的能力。教学节奏过慢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而适当、准确的肢体语言将使课堂指令明确简洁且环环相扣。
(6)用于提高教学效能。教师的感染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除了语音、语调的变化,教师得体的肢体语言,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上一条:教学案例、教学随笔 、教学反思如何写? 下一条:五大主流教学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