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咨询

教学咨询

当前位置: 教发首页 >> 教学咨询 >> 正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分别应该如何做?

发布日期:2023-05-23    作者:     来源: 教发老兵     点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到底怎么做才是到位的?本文谈一谈大家必须把握住的几个关键点。

思来想去,分别在心中给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个关键点画了个像,分别是:一条“教学鱼”,一个“课程环”,和一列“考试小火车”。

undefined

课前:教学鱼

undefined

课中:课程环

undefined

课后:考试小火车

下面咱就说一说,它们分别是怎么来的。

01麦穗的故事与教学鱼

但凡说到教学法,大家往往浮上眼前的都是这样的画面——

灌输式教学,讲授式教学,NO;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主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翻转课堂、对分课堂这些,Yes!

仿佛教学方法一变,立刻就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

可是,新问题也来了,上面的新式教学法,粗略数一下也有10种,加上其他各种各类教学法(如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归纳式、演绎式、支架式、抛锚式、设计学习法、流程学习法、工作学习法、社区服务学习法等等),随便一搞,都能搞出20几种,那么——

哪种课堂该用哪种教学法呢?

还真是让人头疼啊!关于选择这件事儿,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

让我们重温周游老师的逻辑:你怎么认识的,你就会怎么判断,你怎么判断,你就会怎么选择——那么多种教学法,你所教的课程,该怎么选择呢?

我们知道,50人以下的小班,是可以搞小班研讨课的,那么,高校常见的百人大课该用什么教学法呢?是不是只有讲授法一种呢?再如本次疫情导致的普遍在线教学,该用什么教学法呢?

光说理论没意思,下面我们说说故事。

大家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文章《最大的麦穗》吧?

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走完整个麦田依然两手空空,最后,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如果是你,你怎么选择呢?有没有一种非常简易可行的选择方法论呢?

咱们可以设想另一种情景——

一个懵懵懂懂的弟子,面对麦田犹豫不决时,忽然身边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凑在耳边,非常神秘地告诉他:你仔细看,其实每一株麦穗都有一个影子的,你根据麦穗的影子来选择,这个问题就立马可破了。弟子大喜,根据自己感觉不错的影子摘下了自己喜欢的一株。走出麦田,苏格拉底颔首微笑——孺子可教!

弟子激动不已,回头望向白胡子老头的背影,禁不住大声问道:“敢问大神,你叫什么名字?”

老头摆摆手——“若干年以后,你会知道我的名字。”然后挥一挥衣袖,甩出一个卷本,潇洒离去。

弟子大喜,跌跌撞撞捡起卷本,打开后,一句话落入眼帘——“一切手段,皆有目的”。落款者:拉尔夫﹒泰勒。

没错,这个故事是我编的。麦穗与影子的关系,我个人的理解,就如同方法与目的的关系,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实是由你的教学目标决定的。这个事儿如果用正统的话术来说,往往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其教学目的,这个概念来自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第二节‘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请大家翻开书的67页,跟我读……”

这样太枯燥了。还是讲故事,有意思一点。

是的,各种教学法,如同那茫茫多的麦穗;每一株麦穗的影子,都是方法背后的目的。而那位白胡子老头,就是你我每个搞教育的人都要遇到的宗师级人物——“拉尔夫﹒泰勒”。

哈!左边的功夫熊猫是我心目中的泰勒形象,右边是他本尊。据资料记载:泰勒先生不仅学识广博,而且为人诚恳,待人宽和,深得人们的仰慕。据与泰勒打过交道的人说:“如果你怀着任何担忧的心情,只要一见到泰勒, 就会马上平静下来。”宽厚仁和的乐天派大师,还真是跟阿宝有点像。

请记住这个名字——拉尔夫﹒泰勒,你的职业生涯中将会反复不断地遇到他。他的江湖名号名叫——“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理论的开宗立派,就是从他开始的。

泰勒之所以这么牛,是因为他前所未有地把此前人们多年研究出来的拳法(经验)、掌法(活动)和心法(目标),融会贯通,整合成一套新的功法,并且创造性地悟出一套全新的剑法(评价),从而开创出一个新的门派——“课程与教学派”。

他本人亲自写就的武林秘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值得我们教育这一派众弟子反复诵读和揣摩的经典。

其融会贯通后的系统功法被称为“泰勒原理”,其表述如下: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教学结果。

看似很简单,其实句句真义,一旦领悟,奥妙无穷。所有伟大的理论,最终都会归为一个简单的逻辑和一个简单的公式,并且这个逻辑和公式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从这个角度看,“泰勒原理”,确实是历久而弥新的经典好酒(理论),值得反复品味。

一切手段皆有目的,一切方法皆服务于目的;教学目标不同,手段自然不同。

如果你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你自然需要“让学生上台去讲”这种方法;如果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那你的方法自然会想到“分组讨论”这种方法;如果你的目标是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那么你一定会想到“探究式教学”是最适合的;如果你的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这个专业的来龙去脉,那么与之匹配的方法无疑是传统的“讲授法”。

因此,在教学法的策略选择层面,其实真相是——没有什么最好的教学法,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法。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做教育这件事儿,从大的专业到小的课程,均需要首先明确你的教育目标是什么,让目标来决定你的方法,这个问题就会比较容易破解。

不过,“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只是这位大神的江湖名号之一;实际上,这位老头的江湖名号,有三个——“课程理论之父” +“教育评价之父”+“行为目标之父”。怎么样,是不是有种开派祖师的感觉?

这里面其实还蕴含着一个秘密,当你把内容、方法、目标和手段这几块积木拼在一起的时候,它其实就组成了一个新的东西——“教学过程”。

图片

只不过,这个“教学过程”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叫法。在课程理论起源时代,它叫“课程”;在教学改革时代,它叫“教程”;在学习者时代,它叫“学程”。你的课,有没有程?

“教学过程”,实在是比“教学方法”更重要、更高维的存在啊!

何以言此呢?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德国制造的产品品质精良,值得信赖。可是,这种一流的产品品质,是怎么得来的呢?下面这位老兄——博世集团董事斯托瑟,有一次在中国考察团考察时一不小心说了实话:德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质量,而是秩序。德国有最好的产品生产流程,所以德国有一流的产品。

——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专业化的生产流程(教学过程),可以保证出来专业级的产品(好的课程)。我们中国高等教育界,一眼看去,缺的就是这门课程生产的“流程”之功。

那么,这个原理在大学教学中怎么运用呢?西方几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把这个原理化为一门娴熟的手艺,成为每个大学老师必备的入门功夫。这个入门功夫,美国的大学老师人人都需要修炼,其名曰做——syllabus,也就是我们中国所言的“课程教学大纲”。大纲,虽然我们的大学也有,但其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几十年来syllabus几经流变,内容增加到十几项,但核心要素:教学的培养目标——你学完本课程之后能获得哪些改变;教学的评价——课程的考核形式和学分比例;教学的内容——教学资源与内容的匹配;教学的活动——课程的方法与过程,这些一直不可或缺。

以“泰勒原理”的视角来观照现在疫情时期的每一门在线课程,你立刻会发现大多数课程是“没头没尾”的,只是传统教科书的在线照搬而已。

真正好的在线课程,首先需要符合课程的基本原理,即:有清晰的目标呈现、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告知,有合理的内容组织,有可操作的考核评价。

换言之,大多数在线课程,目前是这样——

图片

按照泰勒原理设计的在线课程,应该是这样的——

图片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的基础,我归结就是“有头有尾的一条鱼”,你的这条“教学鱼”画全了,课程的教学设计这件事儿也就做好了。

02休耕的故事与课程环

看过上面的故事,你基本上了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课程设计层面,要有一条“教学鱼”;那么,在实施层面,很多老师也许就会问了,是不是我在现有的讲授法上加个一头一尾就行了?

恐怕不行!

这就涉及到大学教学的第二个问题:课程的内容,讲满好,还是不讲满好呢?一本教材,24章,是不是都要讲完?学校只给18个课时,不够,怎么办?尤其在目前的大趋势下(学校压缩课时---老师课时不够于是讲课匆匆---学生上课如同赶场疲于奔命),如何应对?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再讲一个故事。

我家是种地的。你知道,我们中国的农民是最勤劳的,种地爱除草,爱施肥,爱浇水,巴不得多产粮食,以获得更大的收成。因此把轮作之法用到极致,年年种,恨不得季季种。

我小时候以为,勤快——这就是一个农夫最高的境界。直到有一天,我看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我才知道,种地,还有“休耕”这件事儿。

休耕,就是让一块地,专门有一年,什么也不种。

休耕是件好事,能让土地喘口气。土地年年种,季季种,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之中,化肥、地膜、农药轮番上阵,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减弱,产量下降,病虫害增多。休耕,可以让过于疲惫的耕地喘口气、解解乏,让地力得到休养生息。

20多年以后,当我听到北大卢晓东老师的课以后,我才知道,育亦有一种“休耕”之道,叫做“留白”。

所谓“留白”,就是你不要把“教学”这幅画画满,你要有留白。你不要24章都讲满,你要给学生留出自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留白的艺术,就是不讲满的艺术。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有个遮蔽理论,与此神似。我们教的太多,就把学生的创造力给遮蔽掉了。好的教学,一定是有留白的教学。

当然,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很多老师就会疑惑,你让我一章章地讲完,我会讲;你现在让我少讲,我该怎么讲?少讲,讲什么才是合适的?

李丹青教授说得好:“大学教学跟中小学教学本来就不同,它本来就不是讲满的艺术。大学教学,你要学会给出骨架,让学生去贴血肉”。因此,大学讲课之道,讲课程蓝图(课程大纲),讲课程目标,讲课程整体结构,讲课程历史脉络,讲课程发展前沿,讲关键人物和关键术语……剩余的细节内容,应该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讲结构讲整体,就如同教育的“留白”;教学减量,就等于教育的“休耕”。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我个人建议,应该提倡一种“整体教学法”,讲课程之骨架,给学生以梁柱,让学生自己去丰满课程的血肉。这么一说,您是不是对学校减课时量不那么抵触了?

*我知道这个要想真正实现非常难。每个学校情况不一样,毕竟教学量的制度规定在那里,讲多讲少不是老师们自己能决定的。但教师依然要为此做好准备,因为本科教学改革的大潮风起云涌,几乎每年一变,减学分和课时量,是总体趋势。在变化来临之前,你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为之做好准备。

说到这里,就已经触及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逻辑底层,那就是——“教”与“学”这两件事儿权利和义务的彼此让渡。

其基本思路是:老师做减法,学生做加法,你一定得让学生们自己去“做”点什么;因此,“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组织,就成为了第二个重要的关键词。你一定要设计一些事情,让学生们“动”起来;学生们一旦“动”起来,你的课程也就会“活”起来。

因此,这里就有了第二幅图——“课程环”。

图片

中美教学投入量对比示意图

以前的教学法,老师只是讲;以后的教学法,老师可能讲的少了,但需要设计的“活儿”多了。安排资料让学生“读”,安排论文让学生“写”,安排报告让学生“讲”,安排小组让学生“聊”……阅读、分析、写作、表达、协作,无一不是社会适应、职场生存的必杀之技。

在这里,请注意“教”与“学”的比例变化。我国传统教学的“教”与“学”的比例,是9:1;欧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经过20年探索后,已经逐渐演变成5:5,甚至更低的比例。老师上课讲一半儿,学生们讨论一半儿,大量的、数倍时间的课下学习,成为普遍常态。

也许,这个课程环,从左边蜕变成右边的模样,我们会经历从9:1——8:2——7:3——6:4——5:5的渐进过程。

关于教与学的比例问题,尚无明确统一标准,我们只知道大趋势。教学量和学生学习量,在美国基本为1:3-6之间,换言之,老师1小时的讲授,需要学生花3-6倍的精力去匹配,才跟得上节奏。并且,美国大学的课堂是开放式的。传统的“一言堂”式授课只占其中很小比例,大多数时间,学生们都在辩论、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以及互相授课中度过。因此,欧美的大学学习,是非常辛苦的!这与我们国内大学有着巨大不同。

老师讲一半儿,学生学一半儿啊?很多老师估计会说,太理想化了!这在中国大学太难实现了。因为大部分学校的教学量计算,是根据“课时”来计算的,而非“学时”。因此,这就又导致了一个新问题,仅仅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恐怕还不行,我们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制度来配套!

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该算“课时”还是“学时”呢?

答案很显然,我们也许需要一场“从课时到学时的制度改革”,只是我们暂时还无法触及这一点。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真正面貌,它真的不只是教师这个角色的单一使命,而是这个事情一旦动起来,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学校的管理制度也是要跟着动的。我们能想到的关联要素——课时和学时制度、教学工作量计算、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教师薪酬体系、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学校资源配置、学校教学文化等等无不与此有关。因此,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这件事儿,从教师开始迈出第一步,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路,长着呢!

总之,让我们记住赵炬明老师的那句话——“如果支持系统不改,教室里的变革可能持久吗?”

显然,不能。

03学习评价与考试小火车

2018年,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有一件非常值得铭记的大事儿发生,那就是“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改革开放40年以来首次召开,全国5万多名大学校长书记参加。请大家注意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的举办地——四川大学。

为何教育部要把全国高等院校的目光聚集在这里——四川大学?那是有讲究的。

因为在这一年,我国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揭晓,特等奖获得者——四川大学!

今天我们看川大获奖的秘密,我个人总结为:三个全覆盖(智慧教室全覆盖、小班研讨课全覆盖、非标考试全覆盖)。前面两个好理解,啥子叫“非标考试”?

非标考试——非标准答案考试,川大人自己名其曰:全过程非标学业评价。据说,川大的考试题,是这个样子滴——

考题一:如果有机会穿越回到1644年,你最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国籍、居住地、民族、职业、性别、年龄等)?请试着描述那时他(她)眼中的中国与世界。(对比传统考题:“简述张居正变法”或者“简述八旗制度”)

考题二:设计一种生物:每个学生从指定的生境中随机选择一种生境,同时选择捕食者或被捕食者中的一种。生境:热带雨林、沙漠、极地、海洋;食物链中的地位:捕食者、被捕食者。

考题三:根据所学元素化学知识,设计一个太阳系内行星或卫星的外太空开拓计划。4~5 人一组,PPT 展示,由指导老师和同学共同打分。

怎么样?是不是你的脑洞已经不够用了?从应试教育泥潭里走出来的孩子们,能搞得定吗?

——永远不要小看年轻人!

针对第三个题目,有一个答案是这样的——

图片

大家可以自行在微信里搜索这个主题:“四川大学非标答案试题及答案展播”,有系列的详细版题目和答案介绍。不知各位看了感想如何?我,已经被深深震撼了,仿佛一轮红日正在冉冉升起一般。

让我们回到主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评价这个环节上,我们不仅有了欧美的理想范式做参照,更有了一个令我们震撼的现实范式,那就是川大模式。

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不厉害才怪!

考试这件事儿,是最令国人无语的。从小到大,我们中国的孩子需要经历多少遍“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小学、中学这样也就算了,到了大学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甚至研究生考试,都还是这样的题目!你是想让他研究还是被研究呢?也许只有博士的考试,不用这样吧?

不得不说,在考试这件事上,我们真的是太low了。我个人有个感觉,如果说工业4.0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期望是“高铁”,那么我们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现状是“绿皮车”,而我们绝大多数大学的考试,是最原始的“老牛车”!

是时候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义“考试”这件事儿了!

让我们回到拉尔夫﹒泰勒,这位大师的另一个江湖名号——“教育评价之父”。请你记住,70年前,美国教育界的自身前辈已经非常明确地定义了“考试”这件事儿的本质。

拉尔夫﹒泰勒——“所谓评估,从本质上讲,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因此,评估不是别的什么,而就是一件事:“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考试,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分数,你(学生)交差,我(老师)也交差。考试,就是为了检验,我们做教育的初心,目前实现到何种程度。

因此,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教无定法,考也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改变一下我们对“考试”这件事儿的传统思路,为此,我画了本文的第三幅画——“考试小火车”。

我们大多数院校的考试,是这样子滴——

图片

传统考试小火车:平常3,期末7

图片

全过程学业评价小火车:多形式全过程,各一定比例

在大多数院校欧美院校,本科教育的课程考核,都是小火车式的。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评分考核方式大体上包括考试(Exam)、论文写作(Writing)、家庭作业(Homework)、课堂讲演(Presentation)、课题设计(Project)、课堂参与(Participation)等几部分,各自占有15%、20%、25%及30%不等的比例。总之,期末考试一般不会超过30%,正是传说中的“全过程学业评价”。

例如下面这样的——

图片

来自网文《到美国留学你真的读懂syllabus了吗?》

川大也已经变成这样的,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2011年,川大设立本科教改项目,启动全过程学业评价改革试点,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考核、期中和期末考试等综合评定课程成绩,将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原则上占总成绩比例不超过50%、平时考核不少于6次。到2017年,已基本实现“全过程学业评价”全覆盖。考前突击复习在川大成为“过眼云烟”……——来自四川大学《教育信息反映》华东师范大学知名教育培训专家韩映雄教授曾言道:“未来学校的核心是评价体系,‘如果那张试卷不改,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因此,请你早点设计好你的考试小火车吧。不要再固守你的两节车厢(平常+期末37开)了!就算你暂时无法改变学校的“37开”考试制度,那也起码请你淘汰非常low的知识记忆型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多选用问答题、应用题、综合分析题,以及写作设计题。这样,孩子们在考试时起码会调动一下他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请记住,他们,是要走上社会,是要依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谋生存的大学生,而不是不需要操心生存和吃饭问题的中小学生。给他们应用题和设计题、写作题,就等于给他们一种生存能力!

本文完。本文就说了三幅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三个关键点):一条“教学鱼”,一个“课程环”,和一列“考试小火车”。

上一条:什么可以让一名好老师更优秀?什么样的老师最受欢迎?——来自学生的回答 下一条: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关于教学反思的5个关键点与7条路径

关闭